【育兒心得】老牌建築商第二代創業轉攻教育 3孩富媽媽辯論法育兒助建目標

育兒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1/07/05 18:03

分享:

分享:

在哈佛大學主修經濟,再到Duke University修讀法律博士(Juris Doctor)的彭一心,是本港老牌建築商的第二代,身為律師的她,以辯論融入育兒日常,助孩子建立目標。

亞洲聯合基建(前稱俊和)第二代掌舵人彭一心(Rita),少年時負笈美國,在哈佛大學主修經濟,再到Duke University修讀法律博士(Juris Doctor),曾當了十多年律師、與丈夫開創基金項目……如此強勢的學歷及商界背景,近年卻選擇投身教育事業,以環球教室的形式讓學童跨地域辯論,為的是要追求有溫度的工作。

Rita自言人生中面對的逆境不多,這取決於自己常會自動忘記不開心的事情;而教導3個女兒最重要是懂得珍借及尊重別人。(受訪者提供)

斯程教育董事彭一心自言個人事業上可分3個階段,畢業後分別在紐約及香港當了十多年律師,是磨練自己的地方,也學了很多。

我常對年輕的師弟師妹說,不論將來想從事甚麼工作,在修讀法律時所學習到的,也會畢身受用。

她稱,律師們每天都在解決問題,要有高度的執行力,因每個項目都要牽涉不同的團隊,專業知識、溝通、協調都很重要,過程很好玩,也有滿足感。第二階段是與丈夫李根興創業,成立盛滙商舖基金,當中也應用到律師的技能及知識,如證監牌照、基金管理及構造等。

Rita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。她認為現今世界無界限,知識普及化,更需要多角度了解不同背景的人。(受訪者提供)

基金成立約5年,Rita自覺對物業、店舖沒有感情,嚮往建立一些創新的事物,因而不斷問自己想做甚麼。

教育是自己人生中的重要轉捩點,過去最享受學習,當自己回顧過去數十年有甚麼特別具意義、或對自己重要的人與事,渴望追求知識的感覺是最開心,也想把這種經驗與學生分享。

她曾遇到不少好的老師,包括在美國唸高中時的歷史及數學老師,均給予她很大的鼓勵,成為她的模範。圖為與哈佛教授合照。(受訪者提供)

要隨時間增值

由此開展Rita第三階段的教育事業,當時丈夫鼓勵她先嘗試,於是她放工便去兼職教書,看自己是否真的喜歡。

很快已覺得要在教育工作上做點事情,也看到很多機會,因傳統學校仍有很多範疇未能兼顧。

丈夫也常提醒她,創業要考量所經營的資產是會隨時間增值還是貶值?她兼職期間教授coding,也曾思考應否朝STEM教育發展,但又自覺未必有能力緊貼市場的變化及速度,而令課程貶值。

她說,人生擁有甚麼、學懂甚麼,到最後記得的往往是與家人、朋友的互動,是人情。良好的溝通可以打破隔膜,達成一些個人能力難以達到的目標,由家庭到國際關係,每個層次都有如此,而溝通技巧,正是現今學校少有企及的技能。

這是21世紀必須具備的,也可持久發展,更能運用自己的長處,因而決定開展英語辯論課程,將自己所學灌輸給學生。

開設環球教室

Rita中學時已常有機會參與公開演說,唸法學院時全級200名學生,只會選6人入辯論隊,競爭很激烈,她也是成員之一,辯論的議題會是國際關係及人道權利,挑戰及難度均很高。

由她與團隊開創的英語辯論課程,共分10個階段,對象是5至18歲學生,範疇圍繞歷史、文化、科技等議題,也會舉辦高小的國際辯論比賽。

因鎖定以global classroom(環球教室)形式運作,在疫情前已實行網課。

現時教室7成是本地學生,其餘為菲律賓、印尼、美國,也有內地學生,並剛完成第一個3個學期的年度課程。

在今年初舉辦的一次辯論比賽中,就讀保良局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小學六年級的邵子卿奪得Top Speaker No.1 Award,並取得獎學金。(李越樺攝)

她續稱,5至9歲學員會先學習公開演說,課程很好玩,如要小朋友限時內找一件物件加以描述,藉此增加詞彙量,難度亦會不斷升級;英語辯論課則由10歲以上,因對語言能力有一定要求。老師會先帶動話題,也有很多即席議題,或由同學分享最近感興趣的熱話,當中如應否禁止動物測試?博物館是否應把收藏品物歸原主等。

曾有9歲的男孩提出,人權是否包含持有武器?別看小學生年紀小小,在導師指導下已可處理得很好,而同齡互動會有更多火花,激發思考及學習態度。

她強調,當辯論開了一個議題,辯者沒有得選擇,但她時會要學生互相對調立場,嘗試代入別人的思考模式。

每事每物不一定非黑即白,培養包容性,才能理解每個人的處境有所不同,這是任何一個領袖也需要具備的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家長要放慢腳步

Rita認為,學習辯論的優勢是對事情能快速思考及拆解,並有高度組織能力。

辯論是訓練邏輯思維,現時高小有不少專題習作,也需要這方面的能力。這些技巧是為時間增值,多了的時間就是自己所擁有的。

Rita的3個女兒現時分別8、11及12歲,她笑言11歲的女兒也有參與她的課堂,現可短時間內完成一篇議論文,能迅速為議題下定義,及組織內容支持自己的論點。

Rita也會自然而然地把辯論應用於日常生活中,如大女兒年幼時想學小提琴,她會不斷與女兒討論︰為甚麼要學?還有其他樂器選擇嗎?學了之後會如何練習?

目的是要她對自己有認知,並要作出承諾及負上責任。在不斷的對話中,最終女兒延遲了1年才正式開始學習,其後仍會為每階段建立目標。

這並不是要求她學得很精,而是要讓她自己爭取,珍惜每個機會。

Rita家中也養了狗狗,女兒會負責幫忙照顧。(受訪者提供)

她強調,教小朋友最重要讓他們懂得珍惜身邊的人與事,因每個機會都不是必然,懂得珍惜,才會懂得努力。

女兒也曾學琴,當做不到自己的承諾,我會嚴肅地對她說不要再花時間、不可以再學了……想再學便要再說服爸媽給予機會。

現時12的女兒已重拾鋼琴及音樂,正學習3種樂器,也會自彈自唱、自己寫歌。

做家長要把腳步放慢一點,給予時間讓孩子對自己有認知……現今的父母也可放手多一點,讓小朋友自己去歷練,因這是人生必須的階段。

記者:李越樺